beat365体育唯一官网·【百度官方推荐】think tank

山东省重点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来源: 日期:2016-03-14 16:45 浏览: 【字体:

一、学科简介

1.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始建于50年代,1987年在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李珏声教授的领导下创建医学营养学本科专业。199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内最早被批准的学科点之一。1996年以后,在学术带头人马爱国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于2005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强化重点建设学科。经过50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努力,目前本学科在国内同学科中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已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于60年代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电离辐射营养学,80年代对辐照食品的卫生及营养成分保存进行了研究,并于86年被评为卫生部甲等成果奖和87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特别是近20年来,本学科先后获得国际科学研究基金和国家合作项目8项,如Nestle Foundation、WDF基金项目等。开展了“Screening and interven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M)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poverty zones in China”、“孕妇热能需要量和正常孕妇乳母热能及人体测量指标的研究”、“锌和微量营养素对儿童智力发育和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国孕妇营养状况及其营养干预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资助强度前后累计达到了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在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市各级课题的资助下,主要开展了植物化学物质葡萄原花青素、类胡萝卜素、萜类化合物、肌醇六磷酸生物效应和机制的研究,植物活性物质相关保健食品的研制与开发;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A、E、C、牛磺酸等对维持遗传物质稳定的生物学效应和机制,以及人群健康意义的研究;海产品中活性物质海洋活性肽、海洋活性多糖及扇贝糖胺聚糖的健康效应和机制的研究,以及相关保健食品的研制;同时还开展了孕妇、乳母、儿童和老年人群中贫血、肥胖、糖尿病、结核以及其他成人慢性疾病营养等相关病因调查和营养干预研究。临床营养积极开展疾病的营养支持和治疗工作,协助开发的中西医结合营养计算机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2000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应用营养、基础营养、营养资源、营养与肿瘤四个稳定和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应用营养

本研究方向带头人马爱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1993-1994年赴英国Rowett研究所营养抗氧化与DNA研究室和2001.9-2002.5月赴美国Tufts大学美国农业部老年营养研究中心学习,回国后一直从事本方向的研究工作。近20年来该方向先后于80年代开展了孕妇热能需要量研究、正常孕妇乳母热能及人体测量指标的研究等,为制定我国孕妇乳母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提供了依据,填补了空白。90年代初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国政府合作的中国儿童营养监测与改善项目,进行了为期6年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有效地改善了我国部分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1994-1996年完成了中-美合作课题“锌和微量营养素对儿童智力发育和行为影响的研究”。近年来,营养对慢性退行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和应用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该研究方向以医学营养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膳食纤维、微量元素、抗氧化维生素、DNA损伤与修复分析技术,先后开展了膳食因素减轻自由基损伤、抗氧化营养素对DNA氧化损伤及修复影响的研究等,尤其是营养与DNA损伤修复研究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医饮食治疗与保健作为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已成为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之一。自1992年以来开展了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研制,并于1996年获国家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2000年该项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人群营养方面,主要开展了孕妇、乳母、儿童和老年人群中贫血、肥胖、糖尿病以及其他成人慢性疾病营养等相关病因调查和营养干预研究,成功地抓住契机,利用国家七项国际科学合作带来的资金优势,开展大规模的人群营养调查和干预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和多项国家基金的支持,获得的资助强度前后累计达到了折合人民币1840万元,极大地带动本实验室和所在学科科研水平和社会贡献。

研究方向二:基础营养

本实验室及其前身在基础营养学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明显的学科和研究优势。六十年代,本实验室前身在国内首先创建电离辐射营养学,并作为课题负责单位主持了列入国家卫生发展规划的电离辐射营养研究。八十年代开展了“辐照食品卫生学和营养学评价研究”,研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消毒和食物保藏,该研究成果荣获1986年卫生部甲等成果奖和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九十年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先后承担并完成了“牛磺酸对脑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影响研究”、“牛磺酸对胎儿防畸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膳食因素减轻自由基损伤延缓衰老的作用研究”、“膳食纤维降低大鼠雌激素及自由基水平及其预防乳腺癌的意义”等,其中“牛磺酸对脑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随着资助强度的提高和科研条件的改善,近五年来,在基础营养研究方面,不断加强了同国内高层次科研单位和国外学术机构、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和采用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主要开展类胡萝卜素体内代谢和基因调节所致的脂肪酸代谢变化对乳腺癌影响的研究。与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美国TUFTS大学合作等单位协作承担美国NIH项目“转基因金水稻中b-胡萝卜素转化效率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位素稀释法评价中国成人体内b-胡萝卜素转化维生素A效率的研究”、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项目“成人类胡萝卜素需要量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扇贝裙边中糖胺聚糖抗动脉硬化作用机理研究”等研究。随着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将逐渐使本实验室成为国内在类胡萝卜素成分测定、功能、代谢和需要量研究方面的领先实验室,更加突出基础营养研究方向上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研究方向三:营养资源

本方向紧跟国际研究前沿,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海藻中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与生理功能研究。负责承担了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的“海藻萜类化合物对酒精性肝损伤机体抗氧化和血脂水平影响研究”、山东省教育厅项目资助的“海藻萜类化合物抗肿瘤的分子免疫效应及机制研究”,青岛市科委批准的“海藻萜类化合物制备及抗肝癌的药效学研究”等多项课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凹顶藻萜类化合物对酒精暴露大鼠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等30余篇研究论文;目前,本方向正继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教育厅等各级经费资助下,对“凹顶藻提取物抗肿瘤活性及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也正在与企业合作进行新的产品研发。依托海洋优势,进行海洋营养资源的研究开发是本方向的又一特点。近5年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山东省科技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青岛市科技局下达的多项研究课题,有“海洋活性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等多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本方向已有多项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应用。葡多酚和葡萄籽油项目与青岛海隆达生化科技公司合作,联合研制的“GPC珍生胶囊”抗衰老保健品、“益脂软胶囊”降血脂保健品等三个产品获得国家保健品证书并上市销售。各项产品产值总额已超过数千万元。研制的糖尿病、肿瘤放疗等系列营养药膳正在与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等多家医院合作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观察,即将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研究方向四:营养与肿瘤

近些年来营养与肿瘤的关系一直是营养学界研究的热点方向。本学科自上世纪八十年就积极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膳食中致癌因素研究”、“膳食纤维降低大鼠雌激素及自由基水平及其预防乳腺癌的意义”等一批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卫生部和山东省自然基金的资助,并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厅和山东省教育厅的多项奖励,其中有关膳食纤维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成为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进入本世纪以来,本研究方向紧跟国际研究发展趋势,结合青岛海洋的地域优势,把研究食物中非营养素成分的防癌作用作为该方向的研究重点,先后开展了肌醇六磷酸、海参多糖、海藻萜烯类化合物、海生素、海贝活素、2,3-吲哚醌、葡多酚、牛磺酸等物质抗肿瘤作用和机制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课题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厅局级奖励3项,在国家核心期发表论文20余篇刊,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科研经费达到100多万元。以上项目的进行和完成为认识和评价上述非营养素成分的抗肿瘤功能和制定防癌膳食指南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学术队伍

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马爱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营养学会理事长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学系主任,医学营养研究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慢性病防治分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第一届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事膳食营养与健康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20多年,在维生素营养、抗氧化与DNA损伤修复,孕妇营养改善、营养与疾病防治等方面开展了营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社区营养改善工作。多次赴英国、美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开展科研合作、讲学及学术交流。先后获得多项国际各类基金项目资助(如Nestle基金、WDF基金、美国国际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及企业合作项目等20余项。先后完成了抗氧化营养素维持遗传物质稳定研究,复合维生素防畸作用研究,过量摄入维生素的安全性研究等,其中“微量营养素补充对孕妇贫血改善效果的研究”2010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十年来,先后在中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及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0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参与编写教材和专著13部,2009-2011年间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被邀大会专题报告5次,2009年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邀请讲学两次。

钟进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大医学院公卫系毒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青岛市药膳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资源开发应用。作为课题负责人,曾承担完成3项国家级、4项省部级和多项市厅级研究课题,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作为首位完成人,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主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赴美、英等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逄增昌,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青岛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凯克医学院兼职副教授,青岛市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山东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双胞胎健康促进会会长。

曾被山东省爱卫会、省人事厅给予记三等功2次。1992年获“青岛市卫生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自1996年至今连续四届获“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记抗击非典型肺炎个人二等功,2007年获“全国预防医学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近年来主持及参与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6篇被SCI收录,主编《青岛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食品与卫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问答》等学术著作。共培养研究生20余名,已毕业16名,多数已经成为相关岗位科研骨干力量。目前在读统招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4名。

王春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生理科学学会理事长。现任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体机能学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委会副主任,海洋药物药理专委会委员,抗肿瘤药物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学会抗癌药物专委会委员。

从事高校教学36年,锐意教改,2010年获山东省十大教师提名奖。获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首位)。现承担省级教学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8篇,被SCI收录4篇。培养的研究生获省突贡称号、市青科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人,首位发表文章近百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7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及创新成果奖。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7项,省市科技项目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现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主编专著10余部。参加市“十二五”蓝色经济海洋药物规划的制定,作为编撰、编审副主任完成国家海洋908专项《中华海洋本草》巨著药理与毒理部分。

宋扬,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党总支副书记;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毒理学学科负责人,兼任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健康促进会理事,青岛市营养学会理事,青岛市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等职。曾荣获青岛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与肿瘤。近五年来主要积极开展了肌醇六磷酸和刺参酸性粘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为上述两类物质的开发利用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和理论。先后以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5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第1位1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1项;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梁惠,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副主任,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群营养、营养与慢性疾病防治等。其中研究成果“海藻萜类化合物对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2010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青岛市科技攻关课题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山东省卫生厅课题2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1项及青岛市科技局课题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1项(第2位,2007-2010)、国家自然基金3项及中国营养学会科研基金、Danone、Nestle、WDF等国际研究基金课题十余项。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及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编写教材和专著3部。曾赴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开展科研合作、讲学及学术交流。现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宫芸芸,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英国利兹(Leeds)大学医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卫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霉菌毒素的安全性评价和人群预防措施。2000年中国预防医科院博士毕业后应邀赴英参加西非儿童人群黄曲霉毒素污染对儿童生长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承担了整个实验的设计,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黄曲霉毒素加合物,唾液sIgA水平)和总结分析。此项研究已有多篇文章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对于儿童长期饮食接触黄曲霉毒素的危害(生长和免疫损伤)有重点阐述,开辟了黄曲霉毒素健康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论文“Dietary aflatoxin exposure and impaired growth in young children from Benin and Togo: cross sectional study”获世界粮食研究专家组(CGIAR)杰出论文奖。近年来先后独立承担英国皇家协会,维康基金会,美国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NIEHS), WHO肿瘤研究机构(IARC),其它慈善基金会的多项课题致力于儿童人群霉菌毒素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评价和健康效果的机制研究和干预。与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如Johns Hopkins大学,伦敦热带病医学研究所(LSHTM),IARC,南非医学研究署有多项合作项目,目前是利兹大学食品霉菌毒素科研组的带头人。特别是在世界级别资助力度的NIEHS的项目基金霉菌毒素课题中有英国项目负责人有巨大贡献。该项目是食品霉菌毒素全球资助力度最大的课题约5百万英镑,目前此课题已经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连续资助15年,共计科研经费超过百万英镑。

作为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国际研究项目7项在国际该领域杂志上发表论文近40篇,参与著书4册。与WHO的国际肿瘤研究所(IARC),伦敦大学热带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LSHTM),美国肿瘤研究院和霍普金斯大学、南非医学研究署等高水平的合作,奠定了我在食品毒素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权威性,特别是在标志物研究和其在食品安全性评估和人群预防方面丰富的经验更是位于国际之前列。这些成就集中体现在成功的科研基金申请、深层次的国际大型科研合作、作为代表在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区总部黄曲霉毒素专家组会议发表重要研究,被多次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应邀在康奈尔大学,比尔盖茨基金会专家研讨会上做重要学术讲座,目前是世界霉菌毒素研究学会成员;英国环境突变学会成员;英国肿瘤研究学会会员,中国食品毒理学会会员。

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本学科具有坚实的科研基础、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优良的人才培养条件。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现有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2人,理事3人;省、市级学会负责人及理事4人,国内核心期刊编委4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6人。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