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生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教学科研基础。1978年生理学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成为山东省最早的生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批成为神经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成为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批成为生物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07年成功申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理学科是山东省高校唯一的国家生理学重点(培育)学科,中央与地方共建生物学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脑功能及其调控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山东省神经相关疾病机制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脑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均为留学归国人员,并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由博士生导师及一批中青年骨干力量组成的高层次科研、教学群体。近年来,引进2名来自美国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学科拥有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和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和神经内稳态与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保健管理条例》起草及论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万人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山东省首届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山东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以及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
本学科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及其防治对策、突触传递与神经源性疾病、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神经内分泌与神经肽、神经药理学以及营养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居国内领先水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和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新教师基金以及山东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等。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和青岛市一、二等奖。在国际有较高影响因子的SCI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论文多次被引用。获批多项专利。
近年来,本学科选派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赴美国和香港等大学从事合作研究。毕业研究生中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以及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三等奖。本学科所授生理学课程获国家及山东省双语示范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研究生教育获山东省首届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科教师获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称号。
本学科点已建成脑片及单细胞膜片钳研究室、在体电化学研究室、在体细胞外电生理研究室、激光共聚焦研究室、学习与记忆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室,拥有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多功能酶标仪,单细胞膜片钳,脑片膜片钳,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仪,电化学测定仪,蛋白电泳,凝胶成像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1600万元。
学科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第六届生命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一流学者做学术报告;主办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神经科学系列讲座2次;受中国神经科学会委托,主办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和全国教学研讨会各1次;受中国生理学会委托,主办全国生理学青年学术交流会1次;主办全国生理学英文版统编教材编写会以及山东省生理学教学研讨暨学术交流会各1次。学科教师及研究生平均每年参加国际及国内大型学术会议20余人次。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已经形成了六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应用电化学、电生理、激光共聚集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等综合性技术方法,从细胞水平阐明转铁蛋白在摄铁功能和铁转运功能中的作用。此外,应用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观察其对铁转运功能的影响。如果取得预期结果,本研究将为探讨黑质内铁聚积和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研究方向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近5年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4篇,获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5项。获国家专利申请号3项。培养的研究生2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3人获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对策的研究上取得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成果。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是运用先进的脑片膜片钳及亚细胞水平受体免疫电镜等实验手段,结合传统的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以及整体动物疾病模型等实验技术,从细胞、整体,形态、功能等水平系统研究苍白球、丘脑底核及黑质等基底神经节重要核团内γ-氨基丁酸、神经降压素、P物质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系统的形态学、电生理学及其在运动调节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有可能为帕金森病和癫痫等神经源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研究方向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近5年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2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培养的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和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研究成果在相关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本研究方向从分子、细胞、整体水平上研究探索学习记忆的分子、细胞及神经环路机制,深化对学习记忆等脑高级功能的认识。通过对神经精神疾病动物模型认知异常的分析和应对,探讨相关神经精神疾病认知异常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性治疗对策,进一步深化对学习记忆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为神经精神疾病认知异常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学科方向带头人周宇博士在美国工作7年,对本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很好地把握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学术论文曾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Science》, 《J Neuroscience》, 《PNA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本方向近5年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项,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结合电生理、在体胃运动、免疫组化以及行为测试等手段,紧跟国际最新研究课题,深入探讨Ghrelin对摄食活动及胃肠运动的调控研究,及肥胖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目前,在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开展了Ghrelin对循环等其他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方向进一步探讨Ghrelin和Obestatin对摄食调控的中枢机制,期待能获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学科方向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近5年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在相关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癫痫模型和点燃方法作为研究神经科学的工具,揭示内源性活性物质、海洋活性物质、递质、第二信使,如腺苷、NE、NO、Ca2+参与神经与精神活动的机制。在国内外首次报告一种内源性MAO-B特异抑制因子2,3-吲哚醌(isatin也是海洋活性物质)对帕金森病模型有防治作用。学术带头人岳旺教授为中国抗衰老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点项目课题“抗帕金森病新药2,3-吲哚醌的临床前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市级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有二、三等奖。获专利6项。
主要采用多种实验技术开展抗氧化营养维生素等对维持遗传物质稳定的生物学效应和机制的研究。学术带头人马爱国教授为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保健管理条例》起草及论证工作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多项。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均为留学归国人员,并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由博士生导师及一批中青年骨干力量组成的高层次科研、教学群体。
谢俊霞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生理学重点(培育)学科主任,山东省神经相关疾病机制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神经内稳态与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防治研究20年,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海外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各1项,参与973计划课题1项。已主持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和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国家博士点专项基金,卫生部优秀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和青岛市项目及海内外合作项目18项。首位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省医学科技创新一等奖、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省首届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际SCI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国内发表研究论文54篇。参编和编辑著作10余部。已培养毕业博士、硕士分获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首届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山东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奖和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陈蕾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十一五”生理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香港中文大学神经生理学专业博士及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卫生系统第二批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山东省生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与内分泌分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运用脑片膜片钳、免疫电镜等实验手段,探讨脑内基底神经节突触传递的形态学、电生理学和功能学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卫生厅和青岛市课题各1项。在神经科学领域SCI学术期刊发表18篇研究论文。应邀在国内生理学界权威杂志《生理学报》发表个人系列研究综述1篇,论文被多次引用。研究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三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二、三等奖。所培养的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人,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2人。
周宇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自1998年以来长期从事脑和神经科学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在美国从事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7年,学术论文曾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Medicine, Science,J Neuroscience, PNA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迄今为止共发表研究论文12篇(SCI收录10篇),撰写综述性文章3篇(SCI收录1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8次,研究成果曾获得多项国内、国际科研奖励。研究工作曾被推选在2008年美国神经科学年会,分子细胞认知协会年会上做大会发言并获得同行专家的好评。2009年受邀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权威杂志Science撰写年度综述文章。参与承担/完成NIH等资助课题5项。现为美国科学协会 (AAAS)、国际神经化学学会、国际分子细胞认知协会和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会员。2009年底受聘青岛大学生理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入选山东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岛市科技局项目各1项。
蒋正尧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教学名师,卫生部表彰的优秀回国留学人员。中国生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消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生理学双语示范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体重稳态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应用电生理、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和行为学方法,观察了饥饿激素ghrelin和厌食肽nesfatin-1对下丘脑、脑干孤束核葡萄糖敏感神经元兴奋性的调制作用,Ghrelin 和nesfatin-1调控摄食的中枢机制;Ghrelin受体在大鼠内脏迷走和脊髓传入神经通路的表达和激活;II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nesfatin-1水平显著降低等。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论文发表于《Brain Research》、《Regulatory Peptides》和《生理学报》等杂志。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体生理学》,并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生理学》教材。
岳旺教授,山东省高校药理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中国抗衰老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日本鸟取大学博士,北海道医疗大学博士后,1994年回国工作。利用癫痫模型和点燃方法作为研究神经科学的工具,揭示内源性活性物质、海洋活性物质、递质、第二信使,如腺苷、NE、NO、Ca2+参与神经与精神活动的机制。在国内外首次报告一种内源性MAO-B特异抑制因子2,3-吲哚醌(isatin也是海洋活性物质)对帕金森病模型有防治作用,并申报专利。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其中科技部新药创新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申报专利4项,13篇论文被SCI收录,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3部。被青岛市政府授予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
马爱国教授,山东省高校营养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理事。于1993~1994年英国Rowett研究所和2001~2002年美国Tufts大学访问学者,回国后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主要是妇幼营养、老年营养、营养抗氧化、营养相关性疾病等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卫生部课题3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已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2002年以来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次,交流论文11篇,已有12篇被SCI收录。2004年起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聘为第十、十一届生命科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为卫生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2014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六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组成员。
曲志强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日本高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研究室博士后,讲师,助理教授。应用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及形态学等手段,探讨新发现的钙依赖型氯通道bestrophin 在视网膜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揭示bestrophin是一个存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膜内具有双重功能的膜蛋白分子。它本身既是一个氯离子通道又是一个钙离子通道的调节蛋白。已在国际离子通道专业的一类核心SCI杂志如《Physiology Review》(影响因子:36.831),《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发表有关离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论文20余篇。已发表的研究工作标志着在离子通道生理机能及其与黄斑变性疾病关系的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5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教育厅和青岛市科技局课题各1项。
徐珞教授,博士生导师,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助理教授,2003年作为引进人才回国工作。现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山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上首次克隆出第一例啮齿类动物(豚鼠)胃动素前体mRNA全长基因,并被美国基因库收录。国际上首次发现肌间神经丛中有胃动素和Ghrelin表达,且胃动素主要表达于抑制性运动神经元,而不是以往人们推论的兴奋性胆碱能运动神经元,该研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的消化疾病周年会上做焦点口头发言。主持和参加了国际合作课题(中国-比利时国际合作课题2项,中国-美国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5项,获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成果奖4项。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刊物60余篇,其中13篇被SCI收录。
李荣贵教授,山东省高校天然色素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博士,美国National Jewish Medical & Research Center博士后。目前主要开展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天然产物的提取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以第二承担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3前期专项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科技厅计划项目3项,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以首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以第七位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已获授权4项,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为《Biogranic and Medical Chemistry Letter》,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科学通报等杂志评阅人。
姜宏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首届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山东省卫生系统第四批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山东省生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与内分泌分会委员,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厅和青岛市科技局课题各1项。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卫生厅和青岛市科技项目各1项。2001年以来在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Neurobiology of Aging》,《Cell Research》, 《Experimental Neurology》等发表论文20篇。以首位的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以主要完成人(第二位)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参编和参译著作4部。
陈文芳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卫生系统第五批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中国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雌激素分子作用机制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和山东省教育厅课题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和青岛市科技局课题各1项。在国际SCI期刊《J Clin Endocrinol Metab》,《J Neurochem 》, 《Br J Pharmacol 》, 《Br J Nutr 》等发表论文15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以首位的研究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以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获山东省首届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自2006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2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和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项和新教师基金2项,山东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1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和青岛市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35篇,其中在国际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6篇,论文被引用318次,获得专利10项。
本学科从国家需求出发,一直从事帕金森病及老年痴呆的病因及可能的干预措施的研究,研究成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举办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最大限度地交流了本学科研究工作,不仅为国际国内同仁搭建了交流平台,而且使学科研究方向紧扣国际前沿。本学科在SCI学术期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论文被多次引用,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和参考。此外,本学科培养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有扎实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读期间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绩,并在国内外不同实验室及各级学术会议交流研究结果。研究生毕业后半数到国外著名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本学科依托生理学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人才。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本学科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从政策上、经费上支持研究生从事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创新研究,激励博士生做出重大创新成果。积极鼓励并从经费上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
本学科自重点强化建设以来,新建成离子成像及分析研究室、流式细胞分析研究室、动物饮食活动分析研究室,并进一步完善了电生理研究室。利用这些研究平台,可从分子、细胞和整体等多层次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同时,加强了培养研究生的信息资料网络环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指导力量,改革管理机制,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条件。
为优秀博硕士生访学提供支持,为其进行实验、合作研究等学术访问活动提供条件。选派博、硕士研究生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实验室从事为期半年以上的合作研究。同时,选派研究生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研究室从事短期科学研究或学习研究方法,以实现学科间、高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邀请包括获诺贝尔奖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科为研究生讲学,以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
自2006年以来,共选派6名博、硕士研究生赴香港等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5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5人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在国际SCI专业期刊发表45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1名博士研究生获国际脑研究组织全额资助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8人次获亚太脑研究组织全额资助赴香港等地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培训。本岗位培养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半数以上被邀请赴美国或欧洲先进实验室继续博士后深造。2名教授获资助参加2010年在以色列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5名青年教师获国际会议资助分别参加2009年和2006年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为获得国际前沿领域的详细、准确信息,把握学科学术研究方向,自2006年以来共邀请26位包括获诺贝尔奖在内的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科做学术报告,其中包括邀请一些我国自己培养的、现在海外并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有突出学术成就的年轻专家来学科讲学并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
本学科学术交流广泛,与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日本、比利时、西班牙、以色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院校(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自2006年以来,共选派5名年轻教师赴美国和香港从事博士后研究、6名博硕士研究生赴香港中文大学及理工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自2006年以来,学科教师及研究生应邀赴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7人次,口头报告5次。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59人次,其中口头报告20次。2名教授获资助参加2010年在以色列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5名青年教师获国际会议资助分别参加2009年和2006年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本学科与本校药理、解剖、生化等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协作。相关学科的人员带课题来本学科实验室从事研究。同时,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及学生来我学科从事合作研究,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国内外院校年轻教师及研究生来本学科学习在体电生理及行为学实验技术。
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第六届生命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一流学者做学术报告;主办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神经科学系列讲座2次;受中国神经科学会委托,主办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和全国教学研讨会各1次;受中国生理学会委托,主办全国生理学青年学术交流会1次;主办全国生理学英文版统编教材编写会以及山东省生理学教学研讨暨学术交流会各1次。
青岛大学生理学科是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的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政府每年投入专项经费供学科支配,用于科研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及引进等。
本学科是青岛大学最具特色和标志性学科之一,为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学科的重点建设,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学校每年匹配专项经费用于科研条件建设、人才引进、科研人员短期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便始终跟踪国际研究前沿。
学科本身通过科研立项、联合办学等渠道,积极寻求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为学科的发展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努力提高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尽快转化,加强和兄弟科研单位、企业的合作,鼓励自我滚动、合作发展。
结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建设,政府和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的建设及原有研究室和实验设备的升级改造
学校制定了《青岛大学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采取高质量、有重点的建设措施,为确保学科经过强化重点建设,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水平,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建设体制方面:由各有关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等组成的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学科的宏观管理工作,实行政策联动,确保建设工程的实施和运行。(2)人事体制方面:以生理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工程为依托,培养和引进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3)学科发展方面: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积极推动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和培育有利于形成学科群优势的环境。(4)经费投入方面:学校保证对重点建设经费的投入及时到位,同时为学科自筹经费及吸引社会经费提供便利。(5)在产学研运行方面:在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该学科圆满完成预定的学科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由学科带头人负责具体落实重点学科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建设、经费预算与使用等。由学科带头人聘任各研究方向的“课题负责人”,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
由“课题负责人”聘各课题组骨干成员,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责任到人,每年定期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给予相应奖励。各研究方向建设完善的自评制度,量化评价指标,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实行自评-建设-再自评-再完善的全过程管理。
对学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者,学科给予表彰奖励,在上述人事制度改革基础上,按贡献大小,实施岗位津贴制度。
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课题,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对课题申请人进行培训,并邀请同行专家进行初评。聘请相近研究领域的海外以及国内著名教授来本学科做学术报告,每年参加国际生理学及相关领域学术会议以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使本学科人员的知识储备及视野始终紧跟国际前沿水平。
建立对外开放和访问学者制度,开放实验室,有条件的接纳省内外的研究人员来本岗位从事研究,促进交流。本学科各研究方向均开展实质性的“国内外双边科技合作”,实行访问学者制度,招收访问学者来本学科开展课题合作,或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实验室进修。定期和国内外合作伙伴举行科研年会,交流阶段成果,获取新思想,调整下一步研究。